9月3日,天安门广场的晨曦中,礼炮轰鸣,党旗与国旗迎风招展。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同时也是一名民建会员,我有幸带领全班学生共同观看了这场庄严的阅兵仪式。那一刻,历史的长河仿佛在眼前奔涌,民族复兴的脉搏在心中激荡。学生们眼中闪烁着敬意与凝重,不仅是对历史的深切缅怀,更是对和平的无比珍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方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
思政育人与立德树人:让爱国情怀生根发芽
作为一名教师,我心潮澎湃、感触万千,决心将这庄严一刻转化为生动的思政课堂。屏幕上,整齐的方队迈着铿锵步伐,那是信仰与力量的具象化;空中梯队由45架直升机组成,护卫着党旗、国旗、军旗,悬挂的“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横幅,既是历史的深沉回响,也是时代的坚定誓言。
我借此机会告诉学生:真正的爱国,不应止于热泪盈眶,更要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强烈的责任担当,构筑国家的美好未来。这次观礼,是一堂生动的思政教育课,也是精彩的“开学第一课”。
不忘历史初心,续写时代担当
作为民建会员,我的内心尤为骄傲。抗战时期,民建先贤们秉承“实业救国”的理念,主张“建国之最高理想,为民有、民治、民享”,与中国共产党并肩作战,共同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通过“三三制”“民主联合政府”等机制,展现出肝胆相照的合作精神,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各民主党派继续积极参政履职,这份跨越时代的责任,是我们每一位民建会员应当传承与坚守的精神火炬。
泪水浸润情感,和平才是最深的力量
真正触动我心灵的,除了战鹰列阵的壮观场景,还有一位伊拉克籍记者的泪水。镜头外的他,在观礼后动情地哭泣。他说:“愿中东人民也能过上这样的生活。”这句话让我心头一震。那泪水并不是因为阅兵的壮丽,而是源于对和平的极度渴望。和平,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子里,或许只是校园里的书声琅琅,是黄昏时家人共进的晚餐。但在战火纷飞的土地上,它却是人们夜夜祈求却往往遥不可及的奢侈品。
伊拉克记者的泪水让我深知,中国的今天来之不易。八十年前,无数先烈浴血奋战,才换来了今日的安宁。我们能坐在教室里讨论学问、谈笑风生,正是因为他们曾经在战场上拼尽最后一滴血。和平,是先烈用生命书写的壮丽诗篇,是后人必须悉心守护的宝贵财富。我默默祈愿:愿世界不再有硝烟,愿更多的人能像我们一样,在国旗下安心歌唱,在课堂上安心学习,在田野里安心播种收获。愿和平不再是一种奢望,而成为全人类的常态。
作为一名民主党派成员,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守护和平。抗日战争中,多个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共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赢得胜利。今天,这种肝胆相照、风雨同舟的精神,依然是我们在复杂世界中守护和平的力量源泉。
育才报国: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责任呼唤
阅兵彰显了中国和平力量和现代国家形象。观礼结束后,我对学生提了两点期望:一是弘扬抗战精神,铭记历史,从中汲取奋进力量;二是将爱国情怀化为实际行动,在未来的岗位与社会服务中,用专业能力回应时代的召唤。
历史在胸,使命在肩。这场铿锵有力的阅兵盛典,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缅怀,更是对未来的有力召唤。作为教师与民建会员,我愿与学生一同肩负起爱国育才、守护和平的使命,让热泪化为行动,让智慧照亮时代,用情感与信仰书写属于我们的时代篇章。
(作者系民建武昌经管支部副主委,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