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民建江苏省委主委赵龙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的提案》。早在1994年,民建北京市委副主委朱相远就曾向全国政协八届二次会议提交提案,建议每年12月中旬,选一个固定的日子作为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并在该日中午拉响防空警报,车船鸣笛、行人止步,为死难者默哀。之后,很快收到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回复,决定采纳建议。从1994年起,江苏省和南京市每年12月13日都举行各界人士参加的悼念仪式。
在香港回归前夕,民建江苏省委会又提出在《南京条约》议约地筹建 “警世钟” 的建议,得到中共江苏省委的采纳。1997年5月,“ 警世钟” 浇铸成功,并安置于南京静海寺纪念馆。1997年7月1日零时,《南京条约》议约地———静海寺上空响起155声雄浑厚重的钟声,激励后人勿忘国耻,砥砺奋进。
2005年,赵龙在《关于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的提案》中写道:“ 为了更好地表明中国政府和人民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捍卫人类尊严的正义立场,更好地警示和教育国人,建议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每年的此日,在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遗址举行有国家领导人出席、社会各界人士及国际友人( 包括外国政要)参加的公祭活动,并以法律或制度形式固定下来,使世界永不忘记,让国人永世铭记。”这是首份明确提出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提案。
赵龙2005年关于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提案影印件。
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的分组讨论中,赵龙把自己的提案告诉同组委员,大家非常支持,在赵龙提案上签名,形成了民建49名全国政协委员的联名提案。经过九年时间,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提案中的建议终于成为现实。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公祭活动。
(来源:中国民主建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