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有一个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该行业的发展也让许多有识之士忧心忡忡,进而大声疾呼:救救孩子!救救孩子的眼睛!救救祖国花朵们的未来!那就是——眼镜行业!
眼镜市场的扩大是以人类的健康为代价的,近视在人类基因的遗传占不到6%,只有在后天的环境因素的影响中才导致近视发病率的增加。视力低下患者越来越多,度数越来越深,年龄越来越小,已形成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严重问题,通过问卷调查,50%以上的学生、教师和家长缺乏视力保健的基本常识,41.6%的视力低下的学生未采取任何矫正防治措施,任其发展,导致视力低下率逐年上升,且随着年级升高而加深。要想推动这项利于社会的工作,需要科技支持!需要资金支撑!需要体制支持!需要全社会参与!更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
我于1998年当选武汉钟表眼镜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2003年加入这个中国民主建国会,成为一名光荣的民建会员。我虽然经营着一家眼镜企业,但我的眼睛并没有只盯在企业的利润上,更希望用科学的防治方法和保健措施减少近视的发生率,承担起一个民建会员、一个企业家的社会担当。在民建武汉市委召开的各类座谈会、调研会上,我积极与其他民建会员探讨青少年视力健康问题,我的想法与市民建领导不谋而合。民建武汉市委专职副主委李海波建议我开展深入的调研,并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先从武汉市做起,从孩子做起,把青少年的近视率降下来。
2005年,在武汉市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我作为武汉市政协委员,提出了《关心青少年健康,救救孩子的眼睛》的大会提案;在随后几年的市政协年会上,我又相继提出了《关心青少年身心健康 创办“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基地”》等多份关于青少年视力健康的提案,受到与会代表和时任武汉市市长李宪生的高度重视,当即要求,由我组织专家开展调研,协助政府制定全市近视防控方案。在一份提案的推动下,为了学生视力健康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武汉市成立了市学生视力健康管理专家委员会,武汉市视防中心由此建成,我被任命为中心主任。
民建武汉市委也就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的运作模式、发展状况等问题形成了集体提案《关于进一步推进市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中心建设的建议》,获时任副市长刘顺妮批示,成为2007年武汉市政府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
在市政府指示下, 武汉市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工作决定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部门配合,专家指导”的模式,由分管副市长牵头,教育、卫生、科技、财政等政府职能部门和团市委共同组成防治工作联合办公机构,负责制定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工作的目标计划,开展舆论宣传和监督检查。
2007年2月13日,由团市委在市青少年宫提供1000多平方米场地,同济康丽眼视光科技有限公司先后投入300多万元,创建武汉市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中心、组建了校园视保流动服务队,负责承担全市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的各项具体工作。时任武汉市副市长刘顺妮亲自为“武汉市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中心”揭牌,并向“武汉市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工作专家委员会”的15名专家教授颁发了聘书。自此,一个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的崭新模式——“武汉模式”在各方关怀和努力下诞生了。
2009年,国家教育部将武汉市作为“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实验区”, 明确提出了“为全国学生近视防控工作提供可借鉴的工作模式和经验”的工作目标,这充分证明武汉模式具备可操作性、可复制性,也说明武汉市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工作已走在全国前列。
2012年8月,民建武汉市委形成《武汉民建“开展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社会服务工作的情况汇报》上报民建中央,希望民建中央能够关注武汉民建社会服务品牌的建设,在合适的时机莅临武汉指导市民建的社会服务工作,并就近视防治等问题前往武汉视防基地调查研究,将武汉模式这种可复制的工作方法在全国范围内予以推广。民建中央高度重视,给予多方指导和帮助。
2012年9月18日,国家教育部刊发专题简报《湖北武汉积极推行学生视力健康管理服务》(教育部简报[2012]第157期),对武汉视防作为全国唯一“实验区”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教育部的专题简报,是国家级的专报,这既是对武汉视防工作的高度赞杨与肯定,更是全国范围的大力宣传与推广。
2013年3月,武汉视防多年研究与实践的科研成果顺利通过教育部科研成果鉴定评审,确定武汉为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国家示范区,标志着武汉市学生近视眼防控服务模式具有在全国范围内应用推广的价值。
2015年 11月21至24日,世界卫生组织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 在上海举行。李克强总理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武汉中小学生视力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成为国家教育部唯一推荐的样本,在大会上进行经验交流。
2018年6月5日,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开展全国青少年学生视力健康管理暨2018年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集中调研会,教育部向武汉市授予“全国学生视力健康管理示范区”牌匾。从2009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学生近视防控实验区”,到2018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学生视力健康管理示范区”, 武汉学生视力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得到了全国同行的认可,并在各地相继推广应用。
这里有一组针对92所重点监测学校监测数据:2007年至2017年,累计开展了校长培训145场,保健老师培训165场,班主任培训820场,视保员培训1841场,建立了一支6000多人的学生视保员队伍。开展了家长培训1313场,开展学生视力健康教育课5680场,听课人数49万多人次。学生标准化视力低下率从2014年的50.83%下降至2017年的45.45%。其中小学阶段分别下降0.21%、2.45%、 3.31%,实现“三连降”。在科研方面,已发表论文12篇,获得发明专利4项,实用技术专利7项。这组数据说明了武汉学生视力健康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
2018年9月7日,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组织的贯彻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专题座谈会上,武汉市教育局及市视防中心参会并做经验交流发言。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对武汉经验进行总结上报。同年9月26日,孙春兰副总理就学生视力健康管理的“武汉经验”作出重要批示,予以充分肯定,并要求大力推介。同年10月29日,教育部在武汉召开奋进之笔“1+1”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教育报等近40家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对我市学生视力健康管理工作进行全方位报道, 武汉成为全国学生近视防控“样板”。
“一份提案、一批专家、一支队伍、一个模式”是武汉市青少年视防工作的“四个一”经验。十多年来,我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而奔走,为引起家长们和社会的重视而呼吁,为了构建更有实效的服务模式而钻研。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武汉学生视力健康管理工作产生广泛深远影响。武汉市视防中心在2019年荣获武汉五一劳动奖时,我曾经对媒体表示,对武汉视防而言既是一项巨大的荣誉,同时也看到了肩上担负的重大责任。维护青少年视力健康是一项长期、持续的系统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关系民族健康、国防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武汉市视防中心已知前路尚远,必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砥砺前行,将这项工作塑造成百年精品工程,为国家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工作贡献力量!
撰稿人简介:杨莉华,女,1965年7月生,2005-2015年历任三届武汉市政协委员,现任武汉市人大代表科教文卫委员,民建武汉市硚口区副主委,武汉市青少年视力低下防制(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湖北省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技术指导中心主任,武汉市青少年视力低下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委员、湖北省预防医学会视力健康管理学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学生视力健康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宣讲团专家。
荣誉:武汉市“三八红旗手”,所带领的团队获得武汉市总工会评选的2019年“五一劳动奖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