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参政议政 > 提案选登
大力发展我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建议
2012-04-06 2894
来源:本站
作者:信息管理员

(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集体提案)

民建武汉市委员会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座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当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是集群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机构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一个有机的产业体系。武汉最为典型的就是东湖高新区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为推动集聚经济发展,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全局来看,我市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还远未形成大气候,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做依托,聚集力不够强,成长期的企业融资困难,发展不易,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不足以提供有力的支撑,产业集群的融合度不高,尚未形成固定特色模式的产业集群。为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建设,全面实现“十二五”时期工业倍增目标,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此,建议:

  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诚信发展环境

  知识产权保护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知识产权保护所要求的法律层面较高,除了通过相关渠道积极向上争取在高新区内实行知识产权政策试点以外,武汉应在支持企业的专利申请方面做好服务,在相关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在企业为推动行业整体发展,向外无偿扩散、转移技术时,政府应给予利益补偿激励。要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重点归集税务、环保等信息,提升信息质量。大力推进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支持信用服务业发展,推进企业信用评级的市场化。强化失信惩戒机制,使失信企业在银行授信、政策优惠方面受到限制。

  二、实施“四个结合”战略,加大高新企业引进力度

  一是结合未来发展战略择优引进。根据武汉市“十二五”规划,光电子与新一代移动通信、软件与半导体集成电路、新动力汽车、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环保新技术及设备等产业应作为引进战略重点。

  二是结合企业贡献值给予相应补贴。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根据企业的投资规模、吸纳就业人数、税收贡献等,在开办期进行一定幅度的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待一定年限或者企业生产经营完全走上正轨后,再实施与其他企业相同的政策。

  三是结合行业类属完善产业链配套。将企业引进集中于武汉目前发育较为充分、企业集群具有相当规模、产业竞争拥有一定优势的光电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在引进龙头企业的同时,积极引进零部件和其他相关配套企业,努力构建完善的产业链。

  四是结合高层次人才实际需求给予教育、医疗等政策支持。要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人才发展和企业引进相关政策意见,对重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上进行适当政策倾斜,对其子女入学适当给予择校费补贴,免除企业家的后顾之忧。

  三、完善风险创投体系,发挥资本支撑作用

  一是建立科技人员、创业投资与孵化平台的联动机制。要以资本为纽带,积极推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各类专业的孵化器。同时积极吸收金融、证券、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进入园区,为创新企业在融资、风险投资、企业上市、股份改造、股权退出等方面提供中介服务。

  二是探索“投贷联盟”业务模式,构建“创投+银行+企业”合作平台。促进投资机构与金融机构联手合作,由创投机构给予企业科技成果股权资金,企业以此资产为依托取得银行贷款,从而实现商业银行对高风险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拓展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和空间。

  三是全力建设新三板市场,完善风险资本、创投基金的退出机制。充分利用国家扩大新三板试点的政策机遇,依托东湖高新区丰富的高科技企业资源,优选部分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完善制度规则,积极开展股权交易流通试点,加快推进武汉东湖高新区新三板市场建设,为风险资本提供退出渠道。

  四是设立地方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创业投资风险救助专项资金。由市财政统筹安排专项资金,设立具有政策导向的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流向创业风险投资领域,放大创投资本规模。同时,设立武汉市创业投资风险救助专项基金,由创投机构先期提取风险准备金和政府匹配资金的方式充实基金,存入专项资金账户,用于补偿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因投资中小高新技术项目失败而清算或减值退出所发生的损失,引导促进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对种子期、起步期、初创期的先进制造业企业的支持力度。

  四、创新人才建设机制,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一是着力发挥企业家、高端人才引领作用。推进职业经理人市场化,利用市场机制引进一批知名企业家和创业者,借助他们开阔的眼光和战略思维,增强地区经济活力。同时,通过提高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大力培育企业家文化,努力形成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知名企业家群体。要用好现有优势行业和知名企业的企业家,帮助他们提高驾驭市场,参与竞争尤其是国际竞争的能力。

  二是完善人才综合培养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按照专业化、社会化要求,利用财政、税收等手段扶持壮大市场化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强化高级蓝领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培育大量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积极探索校地共建机制,通过提供土地、资金、师资等方面的优惠条件,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根据人才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加强相关产业领域工程技术人才和高层次综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三是创新人才市场运作机制。打破按行政区域设置人才市场的传统模式,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使人才市场建设逐步实现由基础性人才市场向专业性人才市场转移。打破单一的人才市场投入机制,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吸纳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参与人才市场经营建设的多元化结构体系。

课题组:刘海虹课题组

上一篇:

关于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下一篇:

传承和发扬马文化,打造武...

申请入会

会章会史

武汉民讯

慈善关爱基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