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两年的社区挂职生涯转瞬即逝。回望这段浸润着汗水与温情的岁月,我心中充满感激。这不仅是履历上的印记,更是一段向下扎根、向上成长的宝贵历程。正是社区这片广阔的天地和淳朴的居民,教会了我工作的本真意义,让我褪去浮躁,沉下心来读懂“人民”二字的千钧之重。
一、初心:从个人微光到集体星火
初到社区,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和繁杂的事务,我深感自身经验尚浅,唯恐辜负组织期望。我所做的,不过是怀着一名普通社区实践锻炼干部的赤诚,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恰好我略懂舞蹈,便尝试开设公益健身舞蹈课,那时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为居民的生活增添一抹色彩。
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三十节公益舞蹈课竟受到居民如此热烈的欢迎。从最初的十几人,到后来教室满员,我看到的不仅是大家对舞蹈的热爱,更是对社区文化生活的深切渴望。正是这些可敬可爱的叔叔阿姨们的热情,点燃了我内心更大的火种。社区老年学校的雏形,正源于此。是居民们的信任推着我向前走,让我意识到,个人的一点特长,若能契合群众的需求,便能汇聚成强大的力量。我不过是那第一颗火种,真正让它燎原的,是居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深耕:于信任激励中砥砺前行
挂职的第一年,我有幸被评为“武汉市优秀社区实践锻炼干部”。这份荣誉令我既倍感鼓舞,又心生惶恐。我深知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初期探索的肯定,更是组织寄予的一份沉甸甸的期望与责任。正是这份信任,如同一股坚实的力量,激励着我在第二年更加深入地扎根社区,去尝试更多新事物、承担更重的担子。
在老年学校成功开办后,我们将目光投向了居民的健康需求。经多方协调与资源整合,“健康小屋”得以落地。它不仅是体检站点,更是普及健康知识、传递健康理念的窗口。在与居民的日常交流中,我发现许多家庭面对突发状况时,常常因缺乏急救知识而手足无措。于是,一个“让急救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想法油然而生。我们以健康小屋为孵化器,发起了“每家培养一名急救员”的公益项目。从链接三甲医院和红十字会专业师资,到组织居民分批参加培训、考核,一步步地推进。当看到一位位普通居民、家庭的“顶梁柱”认真学会了心肺复苏和海姆立克急救法,我仿佛看到了一张张社区安全网正在悄然织就。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每当想到这些技能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刻挽救一个生命、守护一个家庭,所有的辛苦便化作了欣慰。
同样,面对家长们的“假期焦虑”,我们开办的寒暑假托管班,也是这一服务理念的延伸。我们所做的,不过是搭建一个平台,链接社会的爱心与家庭的需求。当看到老人们老有所学、孩子们幼有所托、居民们学有所获,我深深体会到工作的价值所在。
三、感恩:荣誉属于集体,前行动力来自人民
这份第一年就获得的荣誉,我始终视其为对集体的褒奖。它属于每一位曾与我一起熬夜加班的社区同事,他们的坚韧与智慧是我学习的榜样;它属于那位连续上了三十节舞蹈课却从不缺席的肖阿姨,是她的鼓励给了我坚持下去的信心;它属于那位在急救员培训后激动地说“这下心里有底了”的周大哥,是他的认可给了我不断前行的力量。是居民们的需要,给了我方向;是他们的支持与信任,给了我持续奋斗的不竭动力。
四、前行:永葆一份赤子之心
两年挂职,一生情怀。我带来的或许是一些新鲜的想法和一股年轻的冲劲,但我带走的,却是受用终身的群众观念、务实作风和一颗永远为人民跳动的赤子之心。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未来身在何方,我将永远铭记这份由信任和责任铺就的起点,脚踏实地、勇毅前行,以谦卑之心和扎实的工作回报培育之恩,努力成为一名让人民放心、组织信赖的勤务员。
(作者系民建武汉市江汉区会员,武汉城建集团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