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动态
从民建武昌区的发展看改革开放40年多党合作的成果
2018-08-15 506
来源:本站
作者:朱连宝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创造了两个奇迹,一个是经济奇迹,连续40年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另一个是政治奇迹,连续40年保持了政治上的稳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并且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下面我就民建武汉市武昌区委组织发展过程,来看改革开放40年来多党合作的成果。

  一、民建组织得到发展

  1951年5月,民建武昌区基层小组成立,包括组长刘广仁,董小轩、陈其年才有10余名会员。1956年6月,民建武昌区支部正式成立,组织得到快速发展,到1958年9月有会员179人,会员中绝大多数是小工商业者。1961年10月,民建武昌区第一届工作委员会成立,陈其年为主任委员,董小轩、江海清、曹立庵为副主任委员,这个时候会员不足200人,有十七个支部和一个区属小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党的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在政治上民主党派被视为“资产阶级政党”,统战部被戴上“投降主义”的帽子。统战部、人民政协陷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在“反右”扩大化、三年自然灾害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民建武昌区组织发展处于停止状态,加上自然减员,会员的发展呈负增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经过拨乱反正,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又出现了一个新高潮。1979年6月,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各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已随着我国社会阶级状况的变化而发生历史性的变化,不再具有阶级联盟的性质,而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进一步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洽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并且把完善这个制度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将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由“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是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经验的科学总结。确立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进一步明确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迎来大好形势,我国的统一战线迎来春天。

  1979年,民建武昌区工委恢复组织活动,按照民建中央提出的“坚定不移跟党走,尽心竭力为四化”的号召,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紧紧围绕经济工作中心,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积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1993年10月28日,民建武昌区委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这个时候有会员160人,平均年龄为64.6岁,60岁以下的占32.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2%,中高级工程师、会计师、经济师、美术师和其他专业的共占15%。

  进入21世纪后,民建武昌区委组织有了较大发展,到第五次代表大会时有会员206人,平均年龄44岁,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6.4%,其中;大专学历16人,本科6人,硕士和博士5人,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13人。会员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文化程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有省委委员2名、市委委员5名、常委2名,区委委员21名,常委7名,组织建设实现了一个新的飞跃。到2016年第八次代表大会全区共有会员348人,会员结构发生非常大的变化,中上层人士242人,经济界人士313人。会员学历和职称层次显著提高,大学本科161人,硕士50人,博士4人,具有中高级职称137人。会员人数稳步增长,素质明显提高,结构更趋合理。民建武昌区委会由改革开放前的负增长到今年增长约400名会员。这些变化是镌刻在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一个个“印记”。

  二、办公条件得到改善

  1992年8月,我由市民建直属武重支部调入民建武昌区委会,转眼间已有26个年头,在这26年里使我感受到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中共中央(89)14号文件下发以后,在武昌区委、区政府的亲切关怀下,民建武昌区委会办公条件和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26年前民建武昌区的机关办公地点在武昌区解放路246号,民联科技综合服务部内。当时与区工商联合在一起办公。办公条件相当简陋,办公室也比较小。用我们的老主委朱复再的话说:“那时候几张破桌子,几个老头子,在做无私奉献的事”。当时,办公室只有1间,面积大概有14、5个平方米左右,办公设备也非常落后,都是青一色的50年代的旧家具。没有电脑,主要办公设备只有一台人工打字机和一台手摇速印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武昌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96年6月10日,民建武昌区委会由武昌解放路246号搬至武昌民主路三道街5号办公(武昌老龄委办公地),会议室与武昌老龄委共用。多年来,由于受各种条件制约,武昌区各民主党派办公用房不足,办公条件简陋。为改善民主党派的办公条件,经区委和区委统战部研究决定,2005年10月16日,民建武昌区委会由武昌民主路三道街5号搬至武昌临江大道59号武昌区政务服务中心六楼。

  为了进一步改善区级各民主党派办公条件,中共武昌区委、区政府于2006年将荆南街原金融专科学校置换并改造为武昌区政府机关办公区,将16楼作为武昌区党派机关。

  2008年9月6日,民建武昌区委会机关终于喜迁新居,由武昌临江大道59号政务中心搬至武昌荆南街14号,区政府胭脂路办公区。现在民建武昌区委会办公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办公面积比原来的面积增加了1倍多,添置多功能打印复印一体机,安装了通信设备和政府信息网络,配置了新型办公桌椅、空调设备等。整个十六楼作为武昌区民主党派机关的办公用房,会议室装修一新,多次更换电视。去年配备了多功能的大电视。民主党派机关办公实现了现代化和信息化。民主党派有了自己的会议室和接待室。至此,民主党派的办公条件得到彻底解决。

  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历程,作为民建成员,我们要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我们要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大会精神,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为开创武昌区多党合作事业新局面再立新功。

  三、干部得到实质性安排

  改革开放之前,多党合作事业经历了曲折与考验,特别是“文革”十年,使多党合作制度遭受严重挫折,从1978年开始,民主党派工作开始全面恢复。工作上和组织上呈现出勃勃生机。在中共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导下,形成了全党重视、全社会支持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的良好态势。民主党派成员的发展,地方组织、基层组织的建立得到了中共武昌区委的重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政治安排、实职安排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一大批党外优秀干部被选拔和推荐到政府部门担任领导职务,并保证有职有权,自身建设得到全面发展。

  2010年来,从民建武昌区走出去的领导干部3名,全区民建会员在政府部门任处级干部4人,在区直部门任科级干部4人。民建武昌区委员会有各级人大代表6人,政协委员27人。有3人在政府部门担任实职。他们在国家建设和改革创新中施展才华、贡献力量,充分展现了民建作为参政党的时代风貌。

  四、办公经费得到提高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局面。中发【2005】5号《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和中共武汉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在党政机关工作经费预算年均递减的情况下,每年坚持安排一定数量的经费,使各民主党派开展工作有了保障。

  如果说从1989年以来,以中共中央名义颁布的多份文件为我国多党合作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那么2015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作为中国共产党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第一部规范性法规,则使包括民主党派工作在内的统一战线各项工作有了坚强的政治保障、组织保障、法制保障。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联组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定不移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深刻阐明这一新型政党制度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点,精辟论述发挥多党合作独特优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作用;对于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设、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做好新时代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我国的多党合作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作者系民建武汉市武昌区原副主委)

 

上一篇:

民建武汉市东西湖区工委举...

下一篇:

新老会员齐畅谈 各抒感慨忆...

申请入会

会章会史

武汉民讯

慈善关爱基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