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蔡甸区侏儒山街道东干村,无人机精准投饵、传感器监测水质、自动化设备高效分拣……这里是“新农人”黄利军十年科技兴农的成果,他用科技与生态“双轮驱动”,重塑传统渔业。
黄利军行走在蛭蟹共生基地
十年前,黄利军返乡创办品源盛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面对传统渔业养殖靠经验、产量不稳定、污染难控制的痛点,他决心科技破局。10400亩基地里,180套“零排放”圈养系统和3000平米循环水恒温繁养车间实现尾水100%循环;无人机投饵减少20%饲料浪费;智能分拣效率提升3倍。“以前养鱼靠经验,现在靠数据。”黄利军说。
智慧化养殖的蛭蟹共生基地
攻克养殖技术后,黄利军又瞄准湖北“蟹苗本土化”难题。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他培育出适应本地环境的优质蟹苗,成活率从不足50%跃升至80%以上,养殖成本直降30%。
黄利军在武汉农业博览会上展示公司农产品
为提升大闸蟹品质,黄利军创新推出“蛭蟹共生”模式。在100亩蟹池布设3200个标准化网箱,让大闸蟹与宽体金线蛭成为“邻居”。金线蛭吸食螺类体液后,剩余螺肉和蜕皮成为螃蟹的天然高营养饵料。该模式养出的螃蟹,肉质鲜嫩多汁,同时具备食药同源价值,实现“一地双收”。
“农业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民生账。”黄利军以科技带动乡亲共富。渔场直接提供数百个就业岗位,户均年增收5万元;与周边合作社的保底收购协议,更是让农户吃下“定心丸”。
黄利军展示渔场养殖的胭脂鱼
依托沉湖国际重要湿地,公司构建“养殖-净化-回用”绿色闭环,年减排超千吨。黄利军也先后获评“省农业产业领军人才”“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全国农村实用人才”。
“这十年,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从一片鱼塘到全产业链,生态是底线,共富才是目的。”展望未来,黄利军计划将“蛭蟹共生”推广至2000亩,建设水产品初加工中心,开发蟹粉、蟹黄酱、水蛭素提取物等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产业链,让乡亲腰包更鼓,科技兴农、生态富民之路越走越宽。
(来源:蔡甸融媒)